首页 生活 正文
你帮我来梳梳头儿歌(南海之滨的阳江话:把小姑娘叫作“大姐仔”,有特色渔家情歌)

来源:网友提问 浏览数:1650 关注:214人

最佳回答:

编者按: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方言则是其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方言既是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交汇和输出也在对外交流和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走读岭南方言”系列报道,带你了解广东特色方言故事。

阳江地处广东西南沿海,东接江门恩平、台山,北邻云浮罗定、新兴和茂名信宜,西与茂名高州、电白交界,南临南海。漠阳江贯穿全市,终入海。这里的人说阳江话,有时在外地人听来仿佛在“吵架”,还有很多有趣的词汇称谓,比如将“瓜子”作为水果的统称。

阳江话属粤方言的分支,又受到客家话、闽南语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多方人士,深入了解这门独特的岭南方言。

起源:属粤方言分支,与客家话有亲缘关系

阳江市文联顾问陈慎光从小在这里长大,曾经写过研究阳江话的书籍。他告诉南都记者,阳江方言属粤方言的一个分支,在声韵母系统与高州方言有相通之处,还有人将阳江方言划归粤方言高阳片。

在漠阳江流域,中原汉文化从秦汉开始南下,在宋代取得主流文化地位。明清以来,先后有善耕山的客家人到这里定居,又有善耕海的闽南人从海上丝绸之路过来,他们带来的客家话与闽南话亦融进了阳江话。阳江方言受到俚僚文化、中原汉文化、闽客文化、海外文化的影响,成为漠阳底层文化积淀下来。

据了解,阳江话还保留了中原古音、古词汇,与客家话有共同的根源和亲缘关系,都是古中原话的遗存。除此之外,阳江方言又是粤方言的次方言,粤语白话和阳江话都保存着古代“百越”语言的因素,因此有大部分是能互相听懂的,还有不少互通的歇后语和谚语,例如“食碗面反碗底”“搞搞震”“声大大,冇货卖”等。

若有听得懂粤语白话的人走在阳江街头,听到阳江话的部分词汇,可能会觉得十分亲切。

比如,在阳江,爸爸叫“阿爸”,妈妈叫“阿妈”;“眼”是眼睛,“台”是桌子,“衫”是衣服,舌头叫“脷”,都和粤语一样。

南粤地区潮湿多雨,人们出门离不开伞,但“伞”与“散”同音,要是什么都“散”了就不好了,因而阳江话和粤语白话中也有人将之改称为“遮”。

除此之外,形容**、冒牌商品的“水货”,形容嚣张、狂妄的“串”,叫人帮忙被拒绝的“托手踭”,意为给钱的“磅水”等用词基本都与白话一致。

特点:“猪”与“鸡”读音与普通话相反,民歌体现地域特点

阳江话也有独特之处。

陈慎光向南都记者举例说,除了韵母为“ong”“en”的阳江字音(如东、风、中、供、冲、恩、分、跟、真)与普通话发音相同外,一般字音非本地人都不易听懂。譬如阳江话的“猪”“鸡”读音与普通话发音相反。如果有外地人到市场用普通话说买一斤鸡肉,卖肉的人也许会给一斤猪肉。

阳江地区还有很多独特的童谣,孩子们会用阳江话唱“月亮光光照竹坡,鸡乸耙田蛤唱歌。老鼠行街钉木屐,猫儿担凳等姑婆”“月亮哥,卖油油。阿哥担凳妹梳头。梳好未?啱擦油”等歌曲。

除了童谣,还有能体现阳江靠海这一特点的渔家民歌。陈慎光曾搜集过一首《闸坡渔家情歌》,唱出了渔家生活的不易与情侣互相扶持的甜蜜:“自小生涯浮海面,阿哥下网妹摇船。妹抓网纲哥把舵,天时将晚快归船;收网回船把鱼捡,相对一笑苦也甜。阿妹勤劳哥不嫌,买链挂在妹胸前。”

在阳江话中,喜欢称大不称小。因此,明明是个小姑娘,在阳江也会被叫作“大姐仔”。

变化:受普通话影响,发音用词出现新形态

受到普通话、粤语白话等影响,现在的阳江话与过去相比,出现了一定变化。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容慧华向南都记者介绍,变化主要体现在语音与词汇上,语法上的变化则不太明显。比如,在语音上,中青年人已经将“龟”与“鸡”、“亏”与“溪”同音了。

容慧华说,在量词的使用选择上,阳江话也有一些变化:“过去说‘一个狗’‘一辘番薯’,现在阳江人多倾向于说成‘一只狗’‘一条番薯’,也明显是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受生活习俗与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一些阳江话词汇逐渐消失,例如当地明令禁止在中元节沿房子周围摆放和燃烧花纸祭拜鬼神后,反映这一习俗的“支幽”一词也逐渐不为人所知。

如今,受**媒体的影响,孩子们传唱的多为普通话和粤语童谣,而极具地方特色的阳江话儿歌则极少有人知道,地方民歌的受众面也越来越窄,年轻人不太感兴趣。

在容慧华看来,因外来人口的增加、本地人对学习普通话的需求以及学校对学生在校使用普通话的要求,以阳江话为载体的地方文化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

她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重视对阳江话的保护,加强对阳江方言的研究,使阳江话及其承载的地方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容慧华表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地方文化的传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慎光也十分阳江话的延续。他说,“因为阳江话是维系漠阳江畔一个族群文化世代相传的重要纽带。阳江人吃阳江米,饮漠江水。有一天有人问怎么证明是阳江人,想必那一口乡音就是好的证明。”

传承:学者为阳江话标注国际音标

由阳江籍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教授的遗稿整理而成的《广东阳江方言研究》一书,详细介绍了阳江话的发音、词汇、语法、歇后语等内容。

黄伯荣的女儿黄绮仙告诉南都记者,父亲在阳江出生,对家乡有着很深厚的情感,1948年他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阳江话词汇研究》。大学毕业后,黄伯荣不停收集、研究阳江方言,还曾跟女儿感慨:“阳江话使用的地域虽窄,但它却是汉语言的活化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006年至2012年,黄伯荣将时间都安排在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的修订和中大本《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工作中。

2013年5月,他因病逝世,遗憾地留下了两尺厚的方言研究文稿。女儿黄绮仙接手了这份工作,为父亲整理已经泛黄的手写文稿,付梓成册。

由于手稿经历的年代长,有些内容是钢板蜡纸刻写,有些是手抄稿,纸张都已泛黄,部分字迹模糊难辨,还有内容重复的稿件,却没有标明写作时间。

黄绮仙说,这对她来说是一个相当艰苦的学习过程,需要反复翻阅、对比,理解、探究父亲的意图。她经常看文稿看得“头发昏,眼发花,泪眼蒙眬”。

黄绮仙说,阳江话有相当一部分是有音无字的,还有部分是土造字。有音无字的语言如果没有用通用的音标记录下来,很容易失传。所以黄伯荣用国际音标来标注,这样一来,外地人甚至外国人只要学会国际音标,都可以讲出阳江方言。

“父亲记录的词汇很多是1948年以前的方言,后来逐年到2010年。随着时代的变迁,阳江话也发生着有趣的变化。”

她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将阳江话和父亲的研究传承下去,“为给国内外语言研究者留下一份宝贵的方言研究资料,同时也为拯救日渐流失的阳江方言尽一份微薄之力,多困难也要把这本书整理出版,绝不能把父亲辛苦大半生写出来的东西丢弃。”

“走读岭南方言”系列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杨天智

获赞:670

收藏:71

回答时间:2024-05-19 23:31:54

  •  标签:  

原文链接:http://www.ahhrhs.com/243276/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友投稿,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今日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