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紫蛤(莆田市秀屿区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网友提问 浏览数:4875 关注:304人

最佳回答:

开展海上联合巡查

秀屿区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新型塑胶环保渔排投用

  数据显示,秀屿区水产品总产量由2011年的41.96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59.16万吨;渔业产值由2016年的4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4.39亿元,总产量和产值继续保持全市第一。

  向海则兴,向海图强。秀屿区面朝“三湾”,海域面积2800平方公里,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作为海洋渔业大区,秀屿自建区以来,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安全、生态、高效、优质、品牌”渔业,切实调优渔业经济结构,保护海洋资源环境,推进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海文章”特色凸显。

  “生态 经济”共同提升

  南日岛是我省第一离岸大岛,海域面积广阔。秀屿区以南日岛海洋牧场为核心区域,从2012年开始,陆续投放人工鱼礁7.39万空方,并安装设备,通过基站联网,可观测水温、氧度、鱼类生存情况等。

  在给海底生物安“新家”的同时,南日岛人工鱼礁区及周边海域持续开展底播、放流增殖工作,投放鲍鱼、双线紫蛤、石斑鱼、黑鲷、对虾等种苗。

  “人工鱼礁对改善海域生态环境非常有效,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增殖。”南日岛海洋牧场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欧俊新告诉记者,海洋牧场探测和效果评估显示,南日岛海域生物密度明显增大,经济鱼类增多,渔业资源量提高,生态效益显现。

  通过建设海洋牧场,改善生态环境,重塑一湾魅力蓝海。2018年底,南日岛海域获批成为我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近年来,秀屿区不断打出海洋生态保护“组合拳”。升级改造海上养殖设施,将传统渔排更新为新式塑胶环保渔排,合理规划渔排数量、饲料投放与养殖规模,大大减少了海域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得到改善,实现生态、经济“两手抓”。截至目前,全区累计申报改造泡沫渔排25819口,泡沫浮球养殖3265.27公顷;完成改造渔排19207口,泡沫浮球养殖2567.84公顷。

  该区执行严格的伏季休渔制度和幼鱼保护措施,渔业资源实现恢复性增长,海洋生物多样性水平提高。下大气力清理整治海漂垃圾,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海警、海事等单位联合加强岸线和海上巡查,开展联合执法和“碧海”专项执法行动,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发展。

  海漂垃圾少了,生态好了,鱼类多了,渔民增收。

  “绿色 蓝色”融合发展

  近年来,秀屿区在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同时,坚持不挤占传统渔业生产空间,依托南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海上风电 海水养殖”融合发展项目。

  “我们以建设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为契机,在风电区海域留足风机安全距离后,将533.6公顷已征用海域用于开发海水养殖项目。”秀屿区海洋与渔业局**吴惠雄表示,相关区域已养殖龙须菜等藻类200多公顷,实现“还海于民”,解决了渔民群众“失海再就业”问题,又形成可**可推广的海上风电区融合环保养殖模式。

  全国首个风渔融合示范项目——深海网箱养殖融合漂浮式海上风机示范项目将于近期开工建设。该项目选址在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周边海域,建设一台漂浮式海上风机。项目投产后,将形成“以渔养电、以电养鱼”的发电新模式,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600万千瓦时、养鱼年产值约1000万元,开创“海上粮仓 蓝色能源”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实现“绿色生态”与“蓝色经济”同促进、共发展。

  “蓝碳经济”正着力培育。秀屿区发挥海藻和滤食性贝类成本低、产量高、碳汇能力强等优势,大力推广海带、紫菜、龙须菜、三倍体牡蛎、厚壳贻贝等养殖品种,积极探索推动海洋蓝碳产业,海水贝藻类养殖规模达到1.67万公顷。今年5月,全国首例双壳贝类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项目落地秀屿区。同时,依托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在秀屿区搭建海洋碳汇交易平台。

  该区还结合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规划建设56个项目,涉及海产品加工、海洋养殖、海洋捕捞和美丽渔村建设等领域。

  向深远海养殖挺进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秀屿区已形成鲍鱼、牡蛎、海带、龙须菜、紫菜等优势水产品养殖产业带,是全省主要的鲍鱼、龙须菜、海带养殖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鲍鱼、海带、紫菜育苗基地之一。

  该区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从种苗培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多元销售的全产业链提升发力。现有汇丰食品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打响了“南日鲍”“莆田牡蛎”“莆田红毛菜”等特色品牌。创建平海湾全国双壳贝类主要育苗基地,发展贝类育苗场18家,育苗面积5万多平方米,年产蛤蛏、贻贝等苗种9000多亿粒。

  深远海养殖,一直是许多养殖户的梦想。该区引进省水产所实施全潜升降式网箱养鱼项目,于2020年7月在南日岛东岱码头及附近海域下水,投放5000公斤真鲷和大黄鱼。今年,秀屿区携手省闽投深海养殖装备公司,投资1亿元打造“闽投秀屿一号”,建设集科研养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深海装备养殖示范基地。

  秀屿区水技站站长严志洪介绍,“闽投秀屿一号”建成投用后,秀屿海洋渔业产业将实现从近海到深远海、从低端到高端、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型,解决了养殖提质增效的关键问题,让渔民的收益更稳定、风险更低。

  此外,秀屿区还借助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形成的优美景观和良好生态环境,建设一批以渔旅融合为特色的“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包括南日渔村、平海渔村、后海渔村等,努力走出一条渔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9月28日,秀屿区水技站工作人员通过南日北港海洋牧场可视化系统,查看养殖区域的船舶情况。

  “养殖区5里外设置了预警区,船舶一进入,我们就会收到预警提示。一旦造成险情,如船舶与养殖设施碰撞、商渔船碰撞,可通过可视化平台查看船舶信息、轨迹等,为解决商渔**提供证据。”吴惠雄表示,船舶误入养殖区、船舶绞缠渔网等险情,易引发商渔矛盾,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运用该系统,可有效降低安全风险,为海洋牧场养殖区筑起无形的“保护墙”。

  该区共有渔业船舶300多艘、乡镇船舶近7000艘。如何统筹做好海上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提升监管效率?秀屿区借力北斗定位智能应用和大数据建设,将乡镇船舶登记、活动、监管等全链条纳入精准管控,探索并构建乡镇船舶“12345”监管模式,即建立“1个平台 2个数据库”,开展乡镇船舶统一编名、统一上牌、统一安装定位系统“三步走”,明确县区、乡镇、村居、船东“四级责任”,形成报备登记、违规记分、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存量管控“五大管理机制”,让乡镇船舶监管做到“看得见、联得上、管得着”,有效保障海上疫情防控和生产安全。

  目前,300多艘渔船、近7000艘乡镇船舶已全部安装北斗定位。该区安排专班人员,24小时线上船舶动态预警工作,做好预警信息处置,全面落实闭环管理,筑牢海上疫情防控防线。

秀屿区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2011年,该区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渔业平安示范县”,2013年通过“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的复核考评,渔业经济实现健康平稳发展。

来源:湄洲日报

获赞:812

收藏:86

回答时间:2024-05-17 19:44:35

  •  标签:  

原文链接:http://www.ahhrhs.com/245655/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友投稿,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今日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