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独眼龙打一字(寓意爱情的“比目鱼”是“两片相合乃得行”吗?)

来源:网友提问 浏览数:6246 关注:242人

最佳回答:

比目鱼属鲽形目鱼

比目鱼属鲽形目鱼,是600余种扁平鱼类的统称。也名舌鳎,又叫鳎目鱼,叫白了就成了“塔么鱼”。 比目鱼(flatfish)渔业术语叫牙鲆。江浙也叫鳎鱼。多为海产,生活于沿大陆棚的浅海,但有些则进入或永久生活于淡水。喜欢底栖,静止时一侧伏卧,常身体埋在泥沙中伏击猎取食物。

比目鱼显著特征是双眼在头的一侧;背部有眼侧深褐色,腹部无眼侧白色。因为眼睛长在一侧,有人就误认为这种鱼需要两条鱼并体同行,互相借助一只眼才能前行,故名比目鱼。

这种解释很流行,早的词典《尔雅·释地》就说“东方有比目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两片相合乃得行,故称比目鱼。”

比目鱼并非只有一只眼,而是两只眼贴近在一边。说它“两片相合乃得行”更是谬误。两条鱼怎么能够合拢到一起呢?常见到一只眼睛的人,“独眼龙”不是一样照常行动,看东西吗?

鱼类学家说,比目鱼眼睛长在一侧并不是天生的。刚孵化的小比目鱼眼睛也是生在两边,但长到大约3厘米时,一侧的眼睛就向头上移动,并渐渐越过头顶移到另一侧,直到接近另一只眼睛停止。

比目鱼眼睛向一侧移动大概与它平卧在水底的生活习性有关。它生来还双眼对称,因为习惯侧身水底生活,面向底侧眼睛没啥用,就渐渐上移去支援上侧的眼睛,慢慢就越过头顶,双眼长到一侧去了。

比目鱼游动时不是脊背向上,而是有眼睛的一侧朝上。朝上的一面长期接受光亮,尽管水底昏暗,但也改变了它躯体的颜色,因此朝上一侧变成了褐色。它常平卧水底,身上覆盖砂子,只露眼睛以扑捉猎物、躲避危险。朝下面对水底的一侧,因为长期接收不到光亮,就呈现白色。

不同类的比目鱼 眼睛位置也不相同,鲆科的两眼长在左侧,鲽科和鳎科的两眼却长在右侧。

《尔雅》不是空*来风。它的“两片相合乃得行,故称比目鱼其错误也是有来头的。

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的《尔雅·》虽是辞书之祖,但它的解释说明都引章据典。它的错误八成源于《战国策 》“比目之鱼 不相得不能行也。故古人称之,以其合双为一也。” (《战国策. 燕策二.或献燕王书》)

《汉书·艺文志》是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的。刘歆是刘向的儿子。“比目之鱼 不相得不能行也”目前早见于刘向著述。虽说《战国策》是他辑录的,但起码说明他认同这一说法。

这个错误流传深广,影响很大,所以魏晋时左思“吴都赋”也说“双则比目,片则王余。”(3)

晋人刘逵说“双则比目,片则王余”还跟越王勾践有关系 。“比目鱼东海所出。王余鱼,其身半也。俗云:越王鲙鱼未尽,因而以其半弃于水中为鱼,遂无其一面,故曰王余也。”

刘逵这个批注很有意思,被弃于水中的半扇鱼却活了,生存繁衍出了另一种鱼类,还有了个美丽的名字“王余”---帝王吃剩的鱼。多么有意思的神话啊。“王馀鱼”的神话流传很广。王馀鱼又称“吴馀脍”、“吴王脍馀”。不止相传越王勾践,也有吴王阖闾,吴王孙樌“脍鱼未尽,弃其残半于水中,遂为此鱼”的多种版本

问题是那时的人们为甚么牵强附会出这么个神话?

越王(或者吴王)吃剩的鱼丢进了什么水域?尽管吴越国毗邻东海,但他们大多活跃于浙江江苏安徽内陆。国王吃鱼片也不至于蹲海边吃。难道会特意派人骑马,把残鱼送到海边再丢掉吗?

但张华说“吴王鲙余”是吴王在船上吃剩的半扇鱼就比较合理了。“吴王江行食鲙,有余,弃于中流,化为鱼。今鱼中有名吴王鲙余者,长数寸,大者如箸,犹有鲙形”。(《四库全书.博物志.卷一.异鱼》)

吴王江行食鲙,剩的一半被下人倒江里了,合情合理。人们编出那么美丽的神话,无非是想说明比目鱼的来历不凡。

“王余”显然是个随意行为。今人赴宴,有时吃鱼也是先吃上半片,没等吃完下一道菜又上来了。未及翻动或不好意思翻动,盘子里剩余的半片就再也没人光顾了。餐后随手就近丢弃水里是人之常情。何况吴王是“食脍”,也就是吃鱼生---吃生鱼片。剩一半扔河里活下来还真有可能。人们管身边湖河塘池中见到的扁平鱼叫“王余”多么神奇啊。 这虽然是神话,但说出了本文要说的话题:“王余”这种鱼显然是淡水鱼,而这种淡水鱼也是“比目鱼”类之一。

其实早于《战国策》,管子和司马迁就都提及“比目鱼”。但他们没说“不比不行”。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至比目之鱼,西海至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管子. 封禅》)

司马迁几乎一字不差 全部把这个事儿录入了《史记》 “秦缪公即位九年,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闲,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至比目之鱼,西海至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于是桓公乃止。是岁,秦缪公内晋君夷吾。其后三置晋国之君,平其*。缪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史记.封禅书》)

“东海至比目之鱼,西海至比翼之鸟”显然给后人留下了写爱情的比目鱼版本 。

这些说法与《西山经》《山海经》的"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相结合,后来就成了比 喻伴侣恩爱不离的美丽说辞。 古人眼里比目鱼是象征忠贞爱情的奇鱼,与比翼鸟、比肩兽一起,代表海、陆、空三大领域至死不渝的爱情。因此也留下了许多吟颂比目鱼的佳句,甚至清代戏剧家李渔 ,把他描写才子佳人爱恋的剧本 干脆就命名《比目鱼》。

获赞:982

收藏:52

回答时间:2024-05-03 07:33:00

  •  标签:  

原文链接:http://www.ahhrhs.com/233397/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友投稿,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今日更新
推荐阅读